蒸餾酒的歷史
公元1219年,因商隊被劫、信使被殺事件,成吉思汗發動了對花剌子模的戰爭,拉開了蒙古帝國百年大征西的序幕。
據《元史》記載,戰爭中,成吉思汗要求他的軍隊俘虜當地工匠,隨軍為戰爭提供技術服務。這些工匠,跟隨著蒙古大軍,如種子一般,把他們的技術傳播到蒙古軍隊所能到達的地方。
保留保護技術工匠的政策,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依然被嚴格遵循著,隨著蒙古帝國征服行動的擴大,征服地域的增加,中原的、中亞的、阿拉伯的、欽察的、斡羅斯的工匠們跟隨蒙古軍隊往來穿梭于從長江黃河流域到多瑙河、兩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在把中國的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帶到西方世界的同時,也把西方,特別是阿拉伯人的先進技術,如天文學、醫學等,帶回了中國,這其中就包括阿拉伯人的蒸餾酒技術……
蒸餾酒技術傳入中國——成吉思汗軍事征服活動的一個副產品
阿拉伯工匠帶來的蒸餾酒技術被消化吸收,融合發展出中國的蒸餾酒——白酒,則是發生于四川瀘州地區。這是一次外來工藝與本地傳統工藝的技術融合。
阿拉伯工匠帶來的蒸餾酒技術被消化吸收,融合發展出中國的蒸餾酒——白酒,則是發生于四川瀘州地區。
公元1243年,蒙古軍隊和南宋沿重慶、瀘州一線展開攻防戰,這場本以為會很快的戰爭,形成了對峙狀態,時間長達36年,直到1279年重慶陷落后才告結束。長期的軍事對峙,對當地經濟生產破壞巨大,但軍事需要,也使某些種類的經濟畸形發展,包括稅率較高的酒類消費——而駐軍本身就是酒類產品的巨大消費市場。蒙古軍隊帶來的阿拉伯工匠與當地工匠開始了技術交流與融合。蒸餾工藝與中國傳統的曲藥釀酒技術在川南瀘州發生碰撞并結合了起來——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宋蒙四川戰事結束45年之后,瀘州釀酒師郭懷玉釀造出了具有現代白酒特征的大曲酒,自此中國蒸餾酒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中國“國粹”之一而沿傳至今。
2006年1月24日,以瀘州本地和川南地區糯紅高粱為主要原料,輔以大米、玉米,在瀘州地區自然生態圈里,按瀘州酒傳統工藝生產的酒,由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瀘州地處亞熱帶濕潤、溫和氣候,使這里盛產糯高粱和小麥,其釀酒水質、土壤、氣候、空氣、生物的多樣性不可復制,造就了“瀘酒”獨特的優良品質。聯合國糧農與科教文組織專家認定:地處北緯28度的瀘州,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堪稱中國白酒不可復制的釀酒生態區。
白酒是地域資源性要求很強的生物發酵產業,自然生態環境對其影響極大。生態釀造、生物發酵作為白酒產業不可或缺的“硬科技”,正日益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課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酒谷”擁有無與倫比的“生態科技”資源,北緯
28度釀造的“瀘州酒”,以其不可復制的釀酒生態優勢唯一獲得國家地理標志(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2008年四川省政府發布四川工業“7+3”產業規劃(2008-2020)暨八大產業振興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著力打造中國白酒的“金三角”(即宜賓、瀘州、遵義)。2010年3月16日,以“中國酒城?魅力瀘州”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酒城瀘州酒博會上,“中國酒谷”作為一個全新酒業區域概念,首次被正式而隆重對外宣布?!爸袊乒取獮o州”概念,由此宣告誕生。
今天的“中國酒谷”,以“瀘州”這樣一個可復制的獨特釀酒自然環境的獨特地理區域作為支撐,以這一名酒地帶背后強大的科研實力和質量保證體系作為依托和保障,確保了其中釀制產品的“質量優異”的高地平臺?!爸袊乒取迸c生俱來的特有品質優勢,以及由此釋放出的強大品牌效應,將令其它地區白酒產業“難望項背”。
獨特的區位、優越的環境、豐富的資源、深厚的底蘊、巨大的產業發展優勢,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瀘州做“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與引擎”的戰略定位。
800年天韻窖釀,延漫其中的是千年韶華與千年酒香的芬芳。正因為成吉思汗及其后代與四川的這種無法割舍的情緣,做為傳承成吉思汗精神與文化的物化載體,成吉思汗酒自然選定了物華天